石家莊正和網絡有限公司官網。">
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社會物流總費用14.2萬億元,增速比上半年降低0.6個百分點。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.0%,比上年同期下降0.1個百分點。物流成本下行反映出我國在優化物流結構、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上取得積極進展。應把握當前有利形勢,進一步落實《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》,加力推動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。
物流是實體經濟的“經絡”,連接產銷、貫通內外,其運行效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質量。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,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,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范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,更好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,擴大交易范圍、降低交易成本、推動分工深化、提高生產效率。
在實踐中,降低物流成本并非通過單一環節的“壓價”,而是依托運輸結構調整、技術賦能與政策協同的系統性改革。例如,國鐵集團數據顯示,前三季度鐵水聯運集裝箱量同比增長近17%。同時,自動化智能設備在物流業廣泛應用,表明物流效率的提升正從局部優化向全鏈條協同穩步推進。
降低物流成本的意義遠超數字本身,其本質是通過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力。一方面,物流成本下降直接減輕了實體經濟負擔。例如,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同比降低0.1個百分點,相當于節約社會物流成本約1000億元,讓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能有更多資金用于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。另一方面,物流效率改善與產業升級形成良性互動。前三季度,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、3D打印設備、工業機器人等高端制造領域物流量增長超過30%,而傳統大宗商品物流需求有所收縮,表明物流需求結構正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同頻共振。此外,物流體系優化還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通過減少區域間流通壁壘,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,為內需潛力釋放與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奠定基礎。
也要看到,我國物流成本優化仍面臨深層次挑戰。一方面,單一環節成本低與全鏈條運行成本高的矛盾依然突出;另一方面,物流經營主體中小微企業資金壓力較大,其抗風險能力與創新能力受限,可能影響行業長期競爭力。此外,與發達國家相比,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仍有下降空間。
持續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,關鍵是要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,推動流通體系化聯通發展。按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要求,一方面,不斷優化物流網絡分布,提高物流樞紐節點與生產力布局匹配度,提高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水平;另一方面,增強鐵路、公路和水運設施設備標準統一性,加強物流信息互通,大力發展多式聯運。此外,要以技術創新賦能物流體系。不斷推進物流數據開放互聯,推動人工智能等與物流深度融合,促進物流數智化發展。
當前,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已進入系統攻堅階段。這項工作的推進,不僅關乎物流行業本身,更關系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、產業競爭力提升與國民經濟循環暢通。未來,需通過基礎設施“硬聯通”、規則標準“軟聯通”、技術創新“深賦能”三管齊下,以物流體系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經濟穩增長、提效能注入持久動力。